地质与钻孔应用软件
/ 煤矿边坡滑坡与煤柱缺损科普:筑牢井下井上安全屏障 /
边坡滑坡(主要威胁露天煤矿)与煤柱缺损(主要影响井工煤矿)是煤矿安全生产中两类典型的“结构性风险”。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统计,近五年露天煤矿较大事故中,边坡滑坡占比超 35%;井工煤矿因煤柱缺损引发的顶板垮塌、地表塌陷事故也时有发生。
1
边坡与煤柱是煤矿生产的“天然承重结构”——露天煤矿的边坡支撑着采场稳定,井工煤矿的煤柱则承载着顶板岩层压力。一旦这两类结构出现问题,将直接威胁生产安全,《煤矿地质工作细则》第 68 条、第 92 条分别对其管理提出了强制性要求。
1.1
(一)边坡滑坡:露天煤矿的“山体崩塌风险”
露天煤矿的边坡是指采场开挖后形成的倾斜岩土层界面,按成因可分为“工作帮边坡”(正在开采的边坡)、“非工作帮边坡”(已停止开采的边坡)。边坡滑坡是指边坡岩土层在重力、水压力等作用下,沿软弱夹层发生整体或局部滑动的现象,按滑动速度可分为:
•缓慢滑坡:日位移量1-10mm,表现为边坡出现裂缝、局部岩块脱落,如2022 年内蒙古某露天矿非工作帮边坡,因雨水渗透导致月位移量达200mm,经及时治理未引发事故;
•突发滑坡:瞬间位移量超1m,伴随巨响、烟尘,破坏力极强——2021年山西某露天矿工作帮边坡,因下部岩层遇水软化发生突发滑坡,掩埋采矿设备 5 台,造成3人死亡。
《煤矿安全规程》第536条明确,露天煤矿边坡角必须符合设计要求,工作帮边坡角不得超过设计值的1.05 倍;非工作帮边坡角需根据岩层稳定性、水文条件动态调整,严禁超设计开采。
1.2
(二)煤柱缺损:井工煤矿的“承重失效危机”
煤柱是井工煤矿为保护巷道、硐室或地表建(构)筑物,在采掘过程中特意保留的未采煤层区域,按功能可分为“护巷煤柱”(保护巷道)、“防水煤柱”(阻断水害)、“保安煤柱”(保护地表设施)。煤柱缺损是指煤柱因违规开采、地质变化、长期受力等原因,出现尺寸缩小、强度降低的现象,主要表现为:
•违规超采:为追求产量,超挖护巷煤柱,导致煤柱宽度从设计 20m 缩减至 8m,如 2023 年山东某井工矿,因超采防水煤柱,引发底板突水,淹没采区;
•自然缺损:煤柱长期受顶板压力作用,出现裂隙、片帮,强度逐渐降低,如河南某矿护巷煤柱,使用 5 年后因裂隙发育,无法支撑顶板,导致巷道垮塌;
•地质影响:断层、褶曲等构造穿过煤柱,削弱煤柱完整性,如山西某矿保安煤柱被断层切割,形成“孤岛煤柱”,最终发生冲击地压。
《煤矿地质工作细则》第 93 条规定,煤柱尺寸必须按“抗压强度、顶板压力、水文条件”计算确定,防水煤柱宽度不得小于 20m;护巷煤柱需定期监测,发现缺损立即采取加固措施。
2
结合《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》(AQ/T1093-2011)的风险评估标准,边坡滑坡与煤柱缺损的危害具有“破坏性强、影响范围广、次生风险高”的特点,均属于“重大风险”等级,必须重点防控。
2.1
(一)人员伤亡与设备损毁:最直接的生命财产威胁
•边坡滑坡:突发滑坡会瞬间掩埋采矿设备、运输道路,若人员未及时撤离,将面临被掩埋的危险。2020 年新疆某露天矿,工作帮边坡滑坡导致 2 台挖掘机、3 辆矿用卡车被埋,3 名司机不幸遇难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;
•煤柱缺损:护巷煤柱缺损会导致巷道顶板垮塌,砸毁井下设备,如 2022 年安徽某井工矿,因护巷煤柱超采,巷道顶板突然垮塌,损毁刮板输送机 1 台,造成 2 名工人重伤。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
2.2
(二)生产中断与经济损失:安全与生产的“双重打击”
•边坡滑坡:滑坡后需清理滑体、治理边坡,恢复生产周期长,如 2021 年山西某露天矿滑坡,清理滑体耗时 3 个月,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0 万元;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
•煤柱缺损:防水煤柱缺损引发水害后,需排水、注浆封堵,停产时间往往超 1 个月,2023 年山东某矿因煤柱缺损导致突水,停产 45 天,损失产能 15 万吨。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
2.3
(三)地表塌陷与生态破坏:长期的环境隐患
•边坡滑坡:非工作帮边坡滑坡会破坏地表植被,引发水土流失,甚至威胁周边村庄安全,如 2022 年内蒙古某露天矿滑坡,导致周边 200 亩草地被毁,10 户村民房屋开裂;
•煤柱缺损:保安煤柱缺损会导致地表塌陷,形成塌陷坑、裂缝,如河南某矿因保安煤柱超采,地表出现 12 处塌陷坑,最大深度达 5m,破坏耕地 50 亩。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
2.4
(四)次生灾害连锁反应:风险的“叠加放大”
•边坡滑坡:滑坡可能摧毁露天矿排水系统,导致雨水汇集,引发泥石流;若滑坡体堵塞河道,还会形成“堰塞湖”,威胁下游安全;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
•煤柱缺损:防水煤柱缺损会导通含水层,引发水害;护巷煤柱缺损导致顶板垮塌后,可能破坏瓦斯抽采管路,引发瓦斯泄漏,2021 年重庆某矿就因煤柱缺损引发“顶板垮塌+瓦斯超限”的双重事故。(注:案例与以下图片内容无关)
3
从地质工程技术角度分析,边坡滑坡与煤柱缺损的发生并非偶然,而是“地质条件+开采活动+管理漏洞”共同作用的结果,核心成因可分类解析:
3.1
(一)边坡滑坡的 3 类核心成因
1.地质条件先天不足:
◦边坡岩层存在软弱夹层(如泥岩、页岩),遇水软化后抗剪强度骤降(从 25kPa 降至 5kPa),成为滑动面,如山西某露天矿边坡,因下部泥岩夹层软化,引发顺层滑坡;
◦边坡存在断层、裂隙,破坏岩层完整性,如内蒙古某露天矿边坡被断层切割,形成“楔形体”,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坡。
2.开采活动人为扰动:
◦超设计开采边坡角,如将设计边坡角 35°增至 40°,削弱边坡稳定性;
◦工作帮推进速度过快,边坡未及时形成稳定台阶,如陕西某露天矿月推进速度达 50m,边坡台阶高度超设计 2 倍,引发滑坡。
3.自然因素叠加影响:
◦雨水渗透:雨水沿边坡裂缝渗入,增加岩土层重量,同时软化软弱夹层,如 2023 年河南某露天矿,连续暴雨后边坡位移量骤增 3 倍;
◦地震影响:地震引发的震动波会破坏边坡岩层结构,诱发滑坡,2022 年四川某露天矿,受周边 3.8 级地震影响,边坡出现 100m 长裂缝。
3.2
(二)煤柱缺损的 3 类核心成因
1.开采活动违规操作:
◦超挖煤柱:为追求产量,违规开采护巷、防水煤柱,如山东某矿将防水煤柱宽度从 20m 超挖到 8m;
◦煤柱设计不合理:未按《煤矿地质工作细则》要求,根据顶板压力、水文条件计算煤柱尺寸,如安徽某矿护巷煤柱仅按经验设计为 10m,实际需 15m,导致使用 3 年后出现缺损。
2.地质与环境因素影响:
◦地质构造破坏:断层、褶曲穿过煤柱,削弱煤柱完整性,如山西某矿保安煤柱被断层切割,形成“破碎煤柱”,强度降低 40%;
◦水害侵蚀:地下水渗透煤柱,导致煤体软化,强度下降,如河南某矿防水煤柱长期受地下水浸泡,抗压强度从 15MPa 降至 8MPa。
3.管理与监测漏洞:
◦未建立煤柱监测制度,无法及时发现煤柱裂隙、片帮等缺损迹象;
◦煤柱管理责任不明确,未定期评估煤柱稳定性,如重庆某矿护巷煤柱出现裂隙后,未及时处置,最终导致垮塌。
4
结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《煤矿地质工作细则》《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》等标准,以及地质工程实践经验,边坡滑坡与煤柱缺损的防控需构建“勘察-设计-监测-治理-应急”的全流程体系,确保结构稳定。
4.1
(一)边坡滑坡的全流程防控
1.勘察设计:奠定稳定基础
◦勘察阶段:采用“地质钻探+物探(探地雷达、地震勘探)”技术,查明边坡岩层分布、软弱夹层位置、断层裂隙发育情况,绘制“边坡工程地质图”;
◦设计阶段:按《煤矿安全规程》第 536 条,根据岩层稳定性计算边坡角(软岩边坡角≤30°,硬岩边坡角≤45°),设置台阶高度(一般≤15m)、平台宽度(≥5m);对存在软弱夹层的边坡,增设“抗滑桩”“挡土墙”等支护结构。
2.实时监测:筑牢“电子防线”
◦安装“边坡监测系统”:采用“边坡雷达(监测精度±3mm)+GNSS 位移监测站+裂缝计”,对边坡位移、裂缝变化实时监测,数据每 10 分钟上传 1 次;
◦隐患排查预警平台应用:平台通过 AI 算法分析监测数据,设置预警阈值(如日位移量超 10mm 触发橙色预警),超阈值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;同时,平台需存储 1 年以上监测数据,支持“边坡稳定性趋势分析”。
3.治理措施:及时消除隐患
◦排水治理:在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,底部设置排水盲沟,防止雨水渗透;对已渗入的地下水,采用“井点降水”排出;
◦边坡加固:对存在滑动风险的边坡,采用“注浆加固”(注入水泥-水玻璃双液浆)增强岩层强度;对“楔形体”边坡,施工抗滑桩(桩深≥滑动面以下 5m);
◦减载削坡:对超设计边坡角的区域,按“自上而下”原则削坡,恢复设计边坡角,如山西某露天矿将 40°边坡削至 35°,稳定性显著提升。
4.2
(二)煤柱缺损的全流程防控
1.科学设计:确保承载能力
◦煤柱尺寸计算:按《煤矿地质工作细则》第 93 条,采用“压力平衡法”计算煤柱宽度,防水煤柱宽度需同时满足“抗水压”“抗垮塌”要求,一般≥20m;护巷煤柱宽度需根据巷道跨度、顶板压力计算,如跨度 5m 的巷道,煤柱宽度≥15m;
◦煤柱布置优化:避免在断层、褶曲附近布置煤柱;对“孤岛煤柱”,需增大尺寸(比正常煤柱宽 30%),并采取注浆加固措施。
2.动态监测:及时发现缺损
◦煤柱应力监测:在煤柱内安装“应力传感器”,监测煤柱承受的压力(正常应≤15MPa),每小时上传 1 次数据;
◦现场巡查:每班对煤柱进行 1 次巡查,重点检查煤柱是否有裂隙、片帮(裂隙宽度超 5mm 需预警),巡查记录上传至隐患排查预警平台;
◦地表监测:对保安煤柱上方地表,安装 GNSS 位移监测站,监测地表是否出现塌陷、裂缝,及时反推煤柱完整性。
3.治理措施:修复缺损结构
◦注浆加固:对出现裂隙的煤柱,采用“钻孔注浆”(注入高分子材料)填充裂隙,增强煤柱强度,如山东某矿对护巷煤柱注浆后,抗压强度提升 50%;
◦补打煤柱:对超挖的煤柱,在相邻区域补打“人工煤柱”(采用混凝土浇筑),恢复防护功能;
◦限制开采:对已出现严重缺损的煤柱,严禁在周边进行采掘作业,划定“禁采区”,如河南某矿对防水煤柱缺损区域,设置 20m 禁采区。
4.3
(三)共性应急处置:守住最后防线
1.预案编制与演练:
◦编制“边坡滑坡、煤柱缺损专项应急预案”,明确撤人路线(露天矿滑坡时人员需向垂直滑坡方向撤离,井工矿煤柱缺损时人员需向新鲜风流处撤离)、救援分工、物资储备(如边坡滑坡需储备挖掘机、装载机,煤柱缺损需储备临时支护材料);
◦每半年至少开展 1 次实战演练,2023 年内蒙古某露天矿通过滑坡演练,将人员撤离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。
2.事故处置要点:
◦边坡滑坡:立即停止采场作业,撤离人员设备;若滑坡体堵塞排水系统,需及时开挖“导流渠”,防止次生灾害;
◦煤柱缺损:若引发顶板垮塌,立即启动“顶板应急支护”(采用液压支架临时支护);若引发水害,立即关闭防水闸门,启动排水系统。
5
边坡与煤柱作为煤矿的“承重结构”,其稳定性直接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底线。只要煤矿企业严格落实《煤矿安全规程》《煤矿地质工作细则》等标准要求,从“勘察设计、实时监测、科学治理、应急处置”四个环节入手,同时善用隐患排查预警平台的智能监测能力,就能有效防控边坡滑坡与煤柱缺损风险。
上一条:煤矿瓦斯与有害气体科普
下一条:煤矿异温区科普